前幾年我曾經和陳年一口氣長聊近幾個小時,都沒從他的嘴里聽過多少服裝專業(yè)術語,唯獨這一次拍攝視頻才是。你有無了解產品,從你的言行里會透露一兩分來。陳年還感嘆:你之前提醒我應該更關注產品,說得太委婉了。
《創(chuàng)業(yè)記·志剛和他的朋友們》已經拍了14期了,劃拉一下,除了今年熱門的互聯(lián)網金融和投資人以外,很多嘉賓能歸類于這一塊領域:消費。
你能感覺到消費結構升級的趨勢,就在中國成為或者即將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實體的時候,中國人取代了70年代的日本人:在海外嘰嘰喳喳、成群結隊,唯有一個詞能形容他們的行動:買買買。在國內,他們希望享有更好的、更精致的、更獨特的商品和服務。
90年代的改革,釋放了一個被長期抑制需求的市場,只要你生產,就有人買。中國出名的服裝品牌,大多是在這一時間段建立的。粗糙平庸的審美與制作沿襲下來了,中國的服裝品牌更注重在央視打廣告、滿縣城開店拿著喇叭吆喝。
但是,現(xiàn)在不一樣,見過吃過穿過用過的中國人有了更挑剔的眼光。擺在這些服裝品牌面前的是,如何做好一件白襯衣?或者如何做好一雙帆布鞋?
凡客曾經陷入盲目擴張產品線的陷阱,他們津津樂道于今年賣出了幾百萬雙或者一千多萬件T恤。陳年在這一階段也遠離了產品一線,通過看PPT來了解自己公司的產品。在公司遇到重挫后,他才意識到這個問題:面對掛著幾百件襯衣的衣架,他伸不出手拿起一件滿意的。夜深的時候,他坐在公司里,面前600多雙帆布鞋,他一雙一雙地試過,很多鞋他穿著不舒服。這個畫面,真的很凄涼,照陳年的話說是“一輩子中特別內疚的場景”。
我曾經想過,陳年應該找一個懂服裝的人來幫助他。但是,在這次探討里,他說:“唯有創(chuàng)始人去做產品經理,才能夠對所有的環(huán)節(jié)做到認真、苛刻的地步。專業(yè)人士能提供專業(yè)意見,最終做決定的還是為這個公司負責的人。我這一年最大的變化是,我今天不會松手任何一個產品。”
這是陳年花費了極高的代價得到的教訓。孩子只有被火爐燙過,才知道有多痛。雖然我從很多人嘴里聽到產品為王,但是,觀其行,做法不是這么做的。也不知道這些人,能否在他人的痛里吸取到教訓。
2014年8月28,一年未露面的陳年在一件白襯衫的發(fā)布會上演講。給他化妝的時候,他問:“我們今天為什么要開這個會?”兩位化妝的小姑娘都哭了,你是說今天不開這個發(fā)布會了么?
我聽到從陳年嘴里出來的這個細節(jié)時,意識到這家公司受挫的陰影仍在,陳年站在臺前演講只是第一步。對于這家公司來說,它需要更長的時間更多的美譽來贏回用戶的心。唯有一次又一次的好評,才能讓這家經歷過大起大落的公司夯實信心。
在知乎上,我談及陳年,有人問我,你說陳年還能起來嗎?我想了想,在知乎上有一系列問題是,年薪百萬、數(shù)十萬、十幾萬等等過的是什么日子?在這些參差不齊的收入人群里,有個頻頻提及的品牌是優(yōu)衣庫。我想,什么時候凡客在這些答案里取代了優(yōu)衣庫,大約就起來了吧。
對于從柳井正的《一勝九敗》里汲取力量,把日本服裝產業(yè)當做學習對象的陳年來說,這很難。但,不是不可為。以中國的消費市場,理論上是可以出與優(yōu)衣庫匹敵的服裝品牌的,就是不知道我們要等多久,又會等到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