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皇威廉二世是克虜伯公司最大的股東之一,這家公司同時也和德國的陸軍部與海軍部保持著緊密的聯(lián)系。德國政府官員、外國陸海軍的重要決策人、各國駐德國的大使,都在克虜伯公司的津貼清單上。此外克虜伯還控制了三家主要報紙,在一戰(zhàn)爆發(fā)前那幾年的狂熱時期內,通過制造戰(zhàn)爭恐慌、或者渲染其他國家擴充軍備的行動,來喚起德國公眾狂暴的愛國情緒。
像克虜伯之于德國一樣,維克斯是英帝國軍工企業(yè)的核心支柱。阿爾弗雷德?克虜伯年輕時曾前往英格蘭去學習其在工業(yè)技術上的智慧。但是20年后,當“德國制造”成為“先進”的同義詞時,年輕的英國人托馬斯?維克斯卻前往埃森的克虜伯工廠做學徒,之后返回家鄉(xiāng),帶來了寶貴的德國技術與方法。他像克虜伯一樣,最初只是制造一些普通的物品,比如火車車廂的輪子、鋼鐵滑輪鑄件和氣缸,但是從1860年代起轉行到軍火工業(yè),不久之后成為英國著名的火炮制造商。
然而維克斯公司獲得成功并不只是靠先進的技術。1911年,一本英國金融公司對三家英國領先的軍工企業(yè)的董事會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維克斯公司的董事會里有2名公爵、2名侯爵、50名伯爵和男爵、15名從男爵、5名騎士、3名下院議員、21名陸軍或海軍官員、以及2名海軍設計師和6名報紙經(jīng)營者。此外好幾個主教也是維克斯公司的董事會成員。當時的評論家譏諷說:“英格蘭是議會的母親,而維克斯公司是議會的繼母。”
德國克虜伯、英國維克斯、法國什耐德(當作為一家電器企業(yè)時,我們熟悉的名字是施耐德)。在法蘭西銀行的200家股東——即所謂“200家族”—當中,軍火制造商什耐德的家族占有一席之地。雖然這個姓氏被懷疑是德國名字,但什耐德卻是不折不扣的法國人,其祖先來自阿爾薩斯地區(qū)。第一代什耐德—約瑟夫·尤金·什耐德主要是個銀行家,到1850年時已瀕臨破產(chǎn),但由于全力支持正在策劃政變的路易·波拿巴,也就是拿破侖三世,因此從衰敗中走了出來。在隨后法國的鐵路化大潮中,什耐德家族為政府生產(chǎn)鐵軌、鐵路設備、大炮和彈藥。當1871年法國簽訂恥辱的和平協(xié)議時,什耐德已經(jīng)從普法戰(zhàn)爭中穩(wěn)賺了一億法郎。
與強勢的克虜伯公司不同,什耐德公司以俄國市場為最主要的目標,并且借助沙皇的影響力打入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等斯拉夫國家。此外還協(xié)助俄國政府操縱法國的輿論,比如在日俄戰(zhàn)爭前后,法國著名的哈瓦斯通訊社每個月就從什耐德公司領取1萬法郎的津貼,來發(fā)布對俄國有利的新聞,這筆錢是俄國財政部支付的。
俄羅斯是外國資本巨頭喜歡的舞臺,察里津兵工廠是維克斯建的,而什耐德公司與法國興業(yè)銀行、奧匈帝國的斯科達兵工廠和維也納信貸銀行聯(lián)手,對俄羅斯帝國最古老的兵工廠—位于圣彼得堡的普季洛夫兵工廠進行技術更新,并且得以在俄國的南方開工建設黑海地區(qū)最大的造船廠—尼古拉耶夫船廠(“遼寧”號航母也是在這里建造的)。
而且這些軍火商早在戰(zhàn)前就開始互相控股,許多軍火公司的董事會里出現(xiàn)了控制權的國際化。比如著名的“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炸藥公司”把它的公司業(yè)務分散到幾乎全世界各地,從瑞典到南非,從日本到南美。所有這些散落的業(yè)務集中為兩個巨大的企業(yè):集中了英國和德國公司的“諾貝爾炸藥公司”,以及聯(lián)合了法國、瑞典、意大利、西班牙和南美公司的“通用炸藥公司”。為英國海軍生產(chǎn)艦用裝甲鋼板的哈維聯(lián)合鋼鐵公司董事會里有德國人、美國人、法國人和意大利人,而奧匈帝國的白頭魚雷公司則由法國人、英國人和匈牙利人共同管理。這些國際化的領導集團確保了軍火商在各種條件下都會有生意。
軍火商們甚至還不忘專利,克虜伯在戰(zhàn)前發(fā)明了一種用于手榴彈的特殊保險銷。維克斯公司在一戰(zhàn)期間使用了這項發(fā)明,使得許多德國士兵死于裝有克虜伯保險銷的手榴彈下。一戰(zhàn)結束后,克虜伯公司控告維克斯公司侵犯專利權,以每根保險銷一先令的價格提出索賠,總額高達615萬英鎊。這樁案子最終以庭外和解的方式解決,克虜伯公司得到了維克斯公司在西班牙的一家分公司作為賠償。
許多道德之士會為此震驚:一群毫無道德感的惡棍,用盡一切手段,從人類的受難甚至死亡中撈取利潤。但是軍火制造商們并不認為他們自己是惡棍。按照其理論,他們只是生產(chǎn)一些工業(yè)產(chǎn)品,至于這些產(chǎn)品所用的地方、以及帶來的后果,顯然不是他們所關心的。對于軍火商來說,他們覺得自己跟汽車或縫紉機制造商沒什么區(qū)別。
車企的“大舞臺”
事實上軍火商跟汽車和縫紉機這兩個行業(yè)確實也有很大的交集。當埃德蒙?艾倫比將軍在1917年率領英軍部隊向巴勒斯坦地區(qū)進軍時,他乘坐的是一輛勞斯萊斯公司生產(chǎn)的裝甲車。在俄國十月革命當中,前去占領冬宮的一批水兵乘坐的也是勞斯萊斯裝甲車。世界最大的縫紉機生產(chǎn)商—美國的勝家公司,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是馬克沁機槍的主要零部件供應商之一,同時自己也生產(chǎn)M1903春田步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勝家公司又為美國陸軍生產(chǎn)了大批M1“加蘭德”步槍,以及轟炸機使用的“諾頓”瞄準儀。
法國車企當然不希望落后,當時雷諾是堪與勞斯萊斯媲美的超豪華汽車品牌,一輛雷諾“CoupeDeVille”1912型汽車(在電影《泰坦尼克》中曾經(jīng)作為重要道具出現(xiàn)過)的售價是5600法郎,相當于一名法國工人19年的工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雷諾公司生產(chǎn)了彈藥、飛機,而且研制出著名的雷諾FT-17型坦克。它把駕駛員座艙布置在車體前方,中部是戰(zhàn)斗室,引擎和驅動裝置放在車體后部,并且用鋼板與人員座艙分開。FT-17也是世界上第一款裝有旋轉炮塔的坦克。這些創(chuàng)新而實用的理念成為之后所有國家設計新坦克時必定沿用的核心元素。
雷諾公司的“馬恩河出租車”(TaxisdelaMarne)也令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名聲大噪。這是雷諾公司1905年設計的城市用出租車,1914年9月,為了挽救馬恩河前線的危急態(tài)勢,加利埃尼將軍下令緊急征用巴黎街頭的600輛出租車。這些出租車滿載著士兵。同卡車、公共汽車和其他各種類型的機動車一道,向60公里外的馬恩河前線運去了大量兵力,最終使得德軍在巴黎的大門外止步,失去了迅速地獲得“決定性勝利”的機會,從而也失去了贏得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機會。如今在法國榮軍院的軍事博物館里仍能看到一輛“馬恩河出租車”的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