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問,行動過去這么多年,中情局收藏這把槍意義何在?希利回答,這把槍代表著前后三任美國總統(tǒng)的目標(biāo):竭盡一切所能摧毀“基地”組織。
如果用一個詞定義美國中央情報局,應(yīng)該是“秘密”:秘密計劃,秘密行動,秘密基地,秘密武器……雖然在諜戰(zhàn)片中反復(fù)出現(xiàn),不過這一老牌情報機構(gòu)一直保持神秘形象,鮮以“真面目”示人。美國雅虎新聞網(wǎng)新近獲得獨家采訪機會,探秘中情局博物館,向公眾還原故事和傳說背后的真實歷史。
《逃離德黑蘭》背后
除了實物和文字材料,博物館內(nèi)有一條繪畫走廊,集中展示反映中情局情報戰(zhàn)輝煌戰(zhàn)果的繪畫作品。
奧斯卡影片《逃離德黑蘭》根據(jù)1979年伊朗人質(zhì)事件改編,講述好萊塢影星本·阿弗萊克飾演的中情局特工托尼·門德斯在伊朗伊斯蘭革命爆發(fā)、美國大使館被占期間,成功將困于加拿大使館內(nèi)的6名美國外交官帶離德黑蘭的故事。
一幅描繪行動過程的繪畫作品中,門德斯和一名同事面對面坐在桌前,討論解救人質(zhì)方案。希利介紹,由于門德斯身份公開,所以在繪畫中以正面示人,另一名特工背對畫面,因為他身份至今未公開。
無名之星
在博物館,有一面緬懷中情局殉職特工的紀念墻,一顆黑星代表一名特工。希利說,如果翻看紀念墻前的榮譽冊就會發(fā)現(xiàn),有些特工有名,有些特工無名。這些無名英雄肩負特殊使命而殉職,因為涉及國家安全機密,所以至死不能公開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