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為了能讓美食花樣翻新并有技術含量,路易十四在歐洲范圍內(nèi)博采眾長,派人到處取經(jīng)。為了保證蔬菜的質量,他請來農(nóng)學家管理凡爾賽宮菜園子。如今,城里人時髦到郊區(qū)租農(nóng)民大棚自己種菜,“太陽王”早就想到做到,他吃的土豆、橘子、葡萄都是自家園子里種的,保質保量保安全。
路易十四的餐桌 資料圖
本文摘自:中新網(wǎng),作者:余澤民,原題為:《路易十四追求美食請農(nóng)學家管理凡爾賽宮菜園》
如果給地球上最講吃的國家拉個排行榜,頭兩位不是中國,就是法國。法國人講究吃是出了名的,“吃貨”在那兒是個褒義詞。大作家福樓拜曾在一部游記里坦白自己的食欲:“藍天下,萬物都像張開笑臉。離開餐桌,我感到心滿意足?!?/p>
想來,讓福樓拜心滿意足的那頓飯,不過是在街頭露臺上享用的平民餐,不外乎蝸牛牡蠣烤鵝肝,最能讓法國人大吹特吹的,當是源于宮廷的“法國大餐”。早在中世紀,法國貴族對吃就講究得令人咋舌,不亞于《紅樓夢》里的大觀園。不管你信不信,在1549年卡特琳娜公主的婚宴桌上,出現(xiàn)了30只孔雀和21只天鵝,還有漂洋運去的朝鮮薊和愛情果。后來,真將法餐歸納、完善并廣而告之的,還是那個跳過芭蕾、愛穿高跟鞋的路易十四。他將自己對美食的追求跟對繪畫、音樂、美色和疆土的貪婪結合到一起,登峰造極。
為了能讓美食花樣翻新并有技術含量,路易十四在歐洲范圍內(nèi)博采眾長,派人到處取經(jīng)。為了保證蔬菜的質量,他請來農(nóng)學家管理凡爾賽宮菜園子。如今,城里人時髦到郊區(qū)租農(nóng)民大棚自己種菜,“太陽王”早就想到做到,他吃的土豆、橘子、葡萄都是自家園子里種的,保質保量保安全。
最神的是,路易十四還有表演欲,常讓數(shù)以百計的大臣、使節(jié)、貴族和紳士圍觀他的起居、就餐,把吃也搞成了君主崇拜的隆重禮儀。既然是表演,自然就要有堂皇的吃相和復雜的程序,于是演繹出一整套關于吃的禮儀。聽說,“太陽王”不僅讓上流人觀賞他起居,還允許平民、奴仆也去看,只要腰佩一把寶劍就能進到宮里。如果自己沒劍,可臨在門衛(wèi)那兒租一把……但從這點看,路易十四頗受擁戴,做事不藏不掖也不怕靳柯。
總之,“太陽王”的表演不僅彰顯了“朕即天下”的威儀,還打造、傳播了法餐文化?!疤柾酢笔⑹溃霭媸匙V也變成時髦,當時有一本《弗朗索瓦的廚藝》一版再版,儼然成了法餐圣經(jīng),既有羊皮面的精裝本,也有印刷粗糙的普及本,為法餐作為自成系統(tǒng)的吃文化在歐洲傳播立下汗馬功勞,即使拿今天的菜譜跟它比,也不過是新瓶裝老酒。
國王菜肴傳到民間,用餐禮儀也傳到了宮外,賦予法餐無與倫比的形式感,這種形式感早成了法餐的一部分。記得第一次去巴黎,我在圣米歇爾廣場附近一條熙熙攘攘的美食街里吃蝸牛和烤奶酪。雖是小店,但端上來的菜肴是地道的,用餐也很具形式感:
在一只巨大白瓷的平盤里,擺著兩只像眼睛一樣對稱的大蝸牛,除了锃亮的刀叉外,還有一只巴掌大的金屬鉗,我抓起鉗子才去夾蝸牛的硬殼,剛剛碰到,還未感覺到手上用力,大蝸牛就已經(jīng)飛了出去!結果,一份蝸牛我只吃到半份??灸汤?,奶酪架在一個金屬架上,隨烤隨吃,要掌握好火候和刀切的力度,弄不好就變成了達利筆下流淌的鐘表或把烤架搞得人仰馬翻……吃法餐,真需要從容不迫觀風景的心態(tài),像福樓拜那樣,邊吃邊欣賞藍天白云,微笑地應答萬物的微笑。吃完半份蝸牛和滴淌的奶酪,起身離開餐桌時,那刻的感覺并不是飽了,而是福樓拜式的心滿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