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剎國,是清代對俄羅斯的舊譯法,由于蒙語發(fā)“R”音前往往要加入一個元音,遂使“羅斯”成了“俄羅斯”,以后相沿不改。其實,“羅剎”的譯法可能更準確。許多老北京可能意識不到,當年八旗中還有俄羅斯人。
配圖
康熙年間,中俄發(fā)生了雅克薩之戰(zhàn),加上此前雙方小規(guī)模作戰(zhàn)30余年,清軍先后俘虜及接納投誠俄軍100多人,其中40人被安置在盛京(今沈陽),50多人被押解到北京。康熙皇帝恩準他們在北京東直門內(nèi)胡家圈胡同居住,編入鑲黃旗,屬上三旗,享受清政府發(fā)給的住房、糧餉和耕地,還可以娶中國女人為妻。由于他們原居住在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對北京氣候非常喜歡,大多數(shù)人定居下來,分別改姓羅、杜、姚、何、賀等中國姓。
胡家圈胡同位于東直門內(nèi)北官廳附近,已被拆除,與今天東直門外胡家園胡同并非一回事。由于俄羅斯人篤信東正教,康熙特將當?shù)匾蛔P(guān)帝廟撥給他們做法事,由戰(zhàn)俘列昂節(jié)夫擔任神父,他因此被授予七品銜,此為“羅剎廟”起源,俄人稱它為索菲亞教堂,又名尼古利斯教堂。這是北京第一座東正教教堂。
1689年起,根據(jù)《尼布楚條約》,俄羅斯要求派神父、學生來京學習。1684年,清政府將東江米巷(今東交民巷)南會同館改為俄羅斯館,供商人、神父和學生居住。
在相當長時期,俄國不知道北京已經(jīng)有了“羅剎廟”,多次向清政府請求在北京建“廟”,但屢遭拒絕,直到1698年,彼得大帝才明白是怎么回事,開始與其建立聯(lián)系,以后借口列昂節(jié)夫年老,請求重派神父,得到允許。1715年,伊臘離宛大司祭到京,可沒過多久,因酗酒而死,后俄皇誤信傳言,以為清帝要加入東正教,又派出大規(guī)模布道團。
根據(jù)條約,布道團每10年輪換,但前八屆層級不高,素質(zhì)較差,加上清政府對向民間布道高度警惕,基本沒取得什么成果,從第九屆起,布道團將目標轉(zhuǎn)為搜集中國情報,取得明顯成績,后該廟成了俄羅斯對華間諜活動的重要據(jù)點。
1904年,教會將附近民房和土地買入,栽樹并開辦牛奶廠,稱為南大院,當?shù)匕傩账追Q南館,1956年,南大院還給中國,即今南館公園所在地,而原“羅剎廟”附近則于1958年改建為蘇聯(lián)駐華大使館。
值得注意的是,這里南館只是俗稱,并非另一座東正教教堂。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簽署《恰克圖界約》,規(guī)定“中國辦理俄事大臣等幫助于俄館蓋廟,現(xiàn)在駐京喇嘛一人,復議補遣三人,與此廟居住,俄人照伊規(guī)矩,禮佛念經(jīng),不得阻止”。1732年,東江米巷又建了一座“羅剎廟”,稱為奉獻節(jié)教堂,這是真正的南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