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上午,由國防大學等創(chuàng)作的紀錄片《甲午祭》在京舉行首映式。該紀錄片力求跳出戰(zhàn)爭看戰(zhàn)爭、跳出歷史看歷史,分別從戰(zhàn)略、精神與信仰、制度、國運四個方面,對甲午戰(zhàn)爭進行系統(tǒng)反思,并循著甲午脈絡尋找歷史與現(xiàn)實的連接點。
“反思甲午是為了徹底走出甲午。當年,以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等為代表的甲午一代,以他們的思想和鐵血徹底洗滌了甲午戰(zhàn)爭的恥辱,開辟出一個嶄新時代。但正如《甲午祭》一片所揭示的,120年后,當腐敗與新僵化重新侵蝕這個國家與這支軍隊的肌體時,我們非但沒能告別甲午,反倒令人不安地看到甲午年陰影?!痹摷o錄片出品人、國防大學政委、空軍上將劉亞洲表示,策劃《甲午祭》這部紀錄片,思考的就是如何真正走出甲午,不讓歷史悲劇重演。
該紀錄片并不是簡單重復歷史,而是大量切入了現(xiàn)實?!都孜缂馈房倢а菖砩较蝤P凰網(wǎng)透露,去年的12月20日,劉亞洲提出拍攝這樣一部紀錄片的想法,指示不能僅為歷史而歷史,更要關注現(xiàn)實,引領未來。在彭山看來,甲午戰(zhàn)爭對今天的啟示可以用“兩個不能復燃”概括:“一個是日本的軍國主義、侵略本性,不能讓它復燃;另一個是清朝末年的貪污腐敗、奢靡享樂、只有個人利益沒有國家利益(之風),不能復燃”。
《甲午祭》用整整一集反思甲午戰(zhàn)爭中中國軍人的血性之失,直指正是追逐安逸的貪欲嚴重侵蝕了清軍將領,最終導致了毀滅性的后果。紀錄片以清軍統(tǒng)帥葉志超和方伯謙兩位曾經(jīng)的悍將蛻變成不戰(zhàn)而退的逃兵為警示,指出“軍隊的腐敗是最危險的腐敗,而軍隊容忍腐敗就是容忍失敗”,進一步指出此種腐敗與軍隊的駐防方式有很大關系,當一支軍隊長期不換防,嚴重的本地化,就不再是一個戰(zhàn)斗的軍隊,而變成生活化的軍隊,原有的血性就會慢慢喪失掉。 該紀錄片還直指清軍不求戰(zhàn)事、多尚虛文的積弊,當一支官僚化的清政府軍隊,把演習作假當成普遍可以接受的現(xiàn)象,甚至司空見慣,注定走向失敗。
“清王朝可以從西方購買先進的武器,卻買不來能夠為國死戰(zhàn)的軍人,更買不來軍隊的意志與血性”,《甲午祭》一片指出,清軍的失敗首先是信仰的缺失,精神和意志的崩潰最終導致整體的敗局。進而發(fā)出百年疑問:“如果一個民族迷失了方向,軍人喪失了血性,他們還能在戰(zhàn)場上履行自己的天職嗎?”
該紀錄片將旅順攻防戰(zhàn)中,清軍不戰(zhàn)而退,讓2萬名手無寸鐵的百姓直接面對敵人的刺刀,視為中國軍人最慘痛的恥辱。
導演彭山介紹此片時,再次強調(diào),作為軍人,看到這血淋淋的教訓,感到從未有過的恥辱?!安恢貜颓韪?,只能以史為鑒”,彭山告訴鳳凰網(wǎng),“今天我們這個軍隊、我們這個國家還有沒有120年前的那些問題?今天軍人的血性有沒有被消磨掉?信仰是否還在?我們要不斷檢討,不斷地防微杜漸,不能遮遮掩掩”。彭山說,沒有對歷史的深刻思考和對現(xiàn)實的深刻理解,就無法教育我們的戰(zhàn)士和干部,就無法實現(xiàn)強國夢強軍夢,這也正是《甲午祭》這部紀錄片要承載的深層意義。
《甲午祭》是繼紀錄片《苦難輝煌》、《抗大,抗大》之后,國防大學創(chuàng)作的又一部反映黨史、軍史和革命史方面的扛鼎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