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清明節(jié),從青海、湖北和河南各地趕來的1200名丹江庫區(qū)移民冒雨相聚于河南省淅川縣,尋根拜祖,互訴鄉(xiāng)愁。
5日的淅川縣,細雨綿綿,南水北調移民生態(tài)苑內人頭攢動,熱鬧非凡。此次回到家鄉(xiāng)的1200名丹江庫區(qū)移民中,有白發(fā)蒼蒼的老人,也有不喑世事的孩童,他們或身披雨衣,或手舉雨傘,尋根祭拜。
“回來再看看,家鄉(xiāng)還是美,從小玩到大,又見到了相鄰,感覺很親切?!币泼裢鮽コf,在這里生活了幾十年,遷到一個新地方,雖然生活條件改善了不少,但家鄉(xiāng)永遠都是根。
今年65歲的李秋娥原來住在淅川縣馬蹬鎮(zhèn),2010年她們整個大家族共30多口人搬到了南陽市社旗縣,由于兩地相距不太遠,車程只需3個小時左右,因此她可以經(jīng)?;貋硖酵?。
“早清明,晚十月一,提前兩三天坐車回來,過年的時候,就在25或26號回來,忘不了老家,過世的老人。”李秋娥說。
淅川縣地處河南、湖北、陜西三省結合處,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主要淹沒區(qū),也是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區(qū)。為配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南陽市淅川縣先后搬遷移民近40萬人。移民除了遷往湖北、河南兩省的縣市外,甚至有一批人遠遷青海省。1959年,2000名青年作為第一批移民揮別淅川支邊青海,56年過去了,當年那一批人或去世,或搬走,如今剩下的150多位移民也已白發(fā)蒼蒼。
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通水,京津和華北幾個城市陸續(xù)吃上了丹江水,但浩渺的丹江水淹沒了移民祖輩的墳塋,生活的家園,在碧水之下,是幾十萬移民永遠的鄉(xiāng)愁。為了給淅川移民構建寄托情感的精神家園,移民大搬遷期間,淅川縣把100多個移民村搶救出來的1000多棵古樹保護下來,建設了南水北調移民生態(tài)文化苑。每當清明時節(jié),移民們就會自發(fā)組織來到自己熟悉的老樹前,捧土、燒紙、鞠躬,以此緬懷先人。
“特別激動,特別高興,尤其是我家沒有了,這辦一個移民文化苑,一看見這個山,一看見這個地方,就想起我的家了,盡管我們身在青海,但是根還在淅川,以后這就是我們的家?!币泼駰顟湔f,這一次他們推選了10名代表回來參加此次尋根活動。
移民全興樂也說:“這都是一個根啊,這個根仍然在生長、在發(fā)芽,每次回來都得來看看它。”
祭拜之后,千余名移民共坐在老樹下,吃大鍋菜,嘮家常。千棵老樹、百桌飯菜,熟悉的鄉(xiāng)音,共同的鄉(xiāng)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