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wǎng)東京10月8日電(記者藍建中)瑞典皇家科學院7日宣布,將2014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開發(fā)了具有實用性的藍光發(fā)光二極管(LED)的名城大學教授赤崎勇、名古屋大學教授天野浩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日裔美籍教授中村修二。
由此,包括日裔美籍的芝加哥大學名譽教授南部陽一郎在內,已有22名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除兩名文學獎和一名和平獎之外,自然科學獎項占了絕大多數(shù),而加入美籍的南部陽一郎和中村修二,也是由于他們在日本國內的研究成果而獲獎的。日本為何能拿這么多諾貝爾獎?應該說,日本在科研和教育領域確實有值得借鑒之處。
注重基礎研究
早稻田大學創(chuàng)造理工學研究科教授森康晃說,早在明治維新前的江戶時代,日本就奠定了重視基礎研究的傳統(tǒng),并培育了很多人才。雖然當時日本沒有西方的產業(yè)革命,但在數(shù)學等領域卻一直在進行獨自研究,而且通過唯一允許通商的荷蘭接觸了西方近代科學。
森康晃說,日本科學家能獲諾貝爾獎,是由于知識的長期積累,是通過基礎研究積累、大力培育人才獲得的,并非一朝一夕。日本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全都是國立大學畢業(yè),很多人還獲得了博士學位,這些大學多屬于研究型大學,本身就重視基礎研究。
東京理科大學知識產權戰(zhàn)略副教授平塚三好說,日本大學的基礎研究有保障,可以研究那些在10年、20年后可能大有用武之地的課題。從中長期來看,要重視產生經(jīng)濟效益的應用技術,還應該注重不會立即產生經(jīng)濟效益、而需要踏踏實實地花時間積累的基礎科學。
保證科研經(jīng)費
二戰(zhàn)后,日本以科技作為立國之本,舉全國之力投巨資進行科技創(chuàng)新。作為文部科學省外圍機構的“日本學術振興會”負責制定具體科學研究項目的,其掌管的“科學研究費”是日本最大規(guī)模的競爭性申請類科研費,占日本政府全部競爭性科研費的六成以上,是當前日本科研經(jīng)費最重要的來源之一。
森康晃說,日本政府向大學和產業(yè)技術綜合研究所等公立研究機構提供研究開發(fā)經(jīng)費。日本學術振興會制定的《科學研究費補助金公開招募要領》,涵蓋人文社會、理工、生物等幾乎所有科技領域,并詳細列出了研究項目、研究年限、招募人員資格和辦法,研究資金使用方法等。經(jīng)費金額從500萬日元到2億日元不等,對于重點項目則不設上限。
日本學術振興會的科研費預算安排納入日本政府5年一度的“科學技術基本計劃”。研究人員能夠從大學、企業(yè)或國家獲得充足的研究經(jīng)費,這是能夠安心進行研究的物質保障。
傳統(tǒng)重視教育
日本向來有重視教育的傳統(tǒng),實際上,在江戶時代末期,江戶(現(xiàn)東京)成年男性市民的識字率就達到70%以上,遠遠超過倫敦的20%和巴黎的不到10%,令歐美人為之驚異。當時,甚至日本最偏僻的農村也維持著非常高的識字率。
二戰(zhàn)后,日本通過立法實現(xiàn)了教育均一化,偏僻鄉(xiāng)村都擁有和大城市同等的教學設施和師資??梢哉f,日本重視教育的傳統(tǒng),家庭內重視讀書的氛圍,從小就培養(yǎng)學生的求知欲望,為以后投身科研打下了基礎。
而在科研領域,這種傳統(tǒng)表現(xiàn)為研究人員把學術放在首位。以日本最高學府東京大學為例,該校是日本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在迄今22名獲諾貝爾獎的日本人中,出身于東京大學的占了7人。這些成績,與研究人員專心做學問而不是熱衷當官,沒有將學府辦成“學衙”有很大關系。
記者曾走訪多所日本名牌大學,包括著名國立大學在內,發(fā)現(xiàn)建筑都很樸素甚至簡陋??梢哉f,日本的大學重視的不是“大樓”而是“大師”,而能夠出大師,與保持“學問第一”的氛圍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