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威廉頌》的歌詞頗像中國的“藏頭詩”,把15節(jié)歌詞每節(jié)開頭字母拼起來,便是威廉的全名?!锻灐烦汕跗谥辉诤商m民間流傳,直到1932年才被正式定為荷蘭國歌。
本文摘自:《北京日報》2014年10月08日16版,作者:李飛,原題為:《國歌:國魂最強音》
國歌與國旗和國徽一樣,凝聚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斗志,是十分重要的國家符號和國家的象征,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的縮影,傳承著不朽的民族文化。一些國歌誕生后傳唱至今,一些則幾經改易,見證了歷史的風云變遷。在每個人心中,國歌都是自己國家和民族之魂的最強音。
硝煙中飛出的激昂戰(zhàn)歌
探尋各國國歌起源,會發(fā)現(xiàn)一個共同的現(xiàn)象,那就是許多國家的國歌,都是誕生于國家生死存亡關頭,是戰(zhàn)火硝煙中飛出的激昂戰(zhàn)歌。不管何時何地,唱起它時都熱血沸騰,激蕩著人們的拳拳愛國之心。
我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就是產生于民族生死存亡關頭,凝聚著中華兒女“不做亡國奴”的怒吼。1934年春,田漢決定寫一個以熱愛祖國、抗日救亡為主題的電影劇本,并為影片主人公創(chuàng)作的長詩《萬里長城》擬寫了最后一節(jié)詩稿,后來它被作為電影《風云兒女》的主題歌詞,即《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詞。他剛完成歌詞就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入獄。聶耳主動要求為田漢寫就的主題歌詞譜曲。讀著歌詞,愛國激情在胸中奔涌,雄壯激昂的旋律從心中油然而生,聶耳很快就完成了曲譜初稿,后來又在躲避國民黨政府追捕的顛沛流離中完成了曲譜定稿。
一首表現(xiàn)中華民族的剛強性格,顯示祖國尊嚴、充滿同仇敵愾、團結御敵豪邁氣概的革命戰(zhàn)歌就這樣誕生了。伴隨著“一二·九”運動學潮,救亡運動的巨浪,這首歌曲唱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新中國成立后,《義勇軍進行曲》被定為代國歌,1982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將其定為國歌。
法國國歌《馬賽曲》得名于法國南部港口城市馬賽,1789年7月,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獄,轟轟烈烈的法國大革命開始了。1792年,普奧封建君主組織聯(lián)軍進行武裝干涉。在此緊急關頭,戰(zhàn)斗在前沿的斯特拉斯堡市長號召人們?yōu)榱说挚箯姳懽鲬?zhàn)歌。詩人兼作曲家、萊茵營的工兵上尉魯熱·德·利爾一夜間就寫了一首歌,原名為《萊茵軍戰(zhàn)歌》。500名馬賽志愿者高唱這首戰(zhàn)歌浩浩蕩蕩地開進巴黎,極大地鼓舞了革命者士氣,《馬賽曲》因此得名。1795年,《馬賽曲》被正式定為法國國歌。
誕生于美國獨立戰(zhàn)爭時期的美國國歌《星條旗》,是一位名叫弗朗西斯·斯科特·基的美國律師,在1814年英美戰(zhàn)爭期間,透過戰(zhàn)場上的硝煙,看到星條旗經過英軍炮轟后仍在要塞上空高高飄揚時,感慨萬分而即景寫下的。歌詞寫出來后,在一名法官的建議下,配上了英國作曲家約翰·斯塔福德·史密斯創(chuàng)作的曲子,取名《星條旗》,從此流傳開來。直到1931年被美國國會正式定為國歌。
現(xiàn)在南美各國的國歌也大多是產生于革命戰(zhàn)爭年代。自從哥倫布發(fā)現(xiàn)了通往美洲的航路,美洲就成了歐洲殖民者的殖民地,美洲人民在王權的壓迫下度過了悲慘的三百年,苦難尤其深重的是南美人民。
18世紀末19世紀初,在美國獨立戰(zhàn)爭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南美大地上掀起了以白人和印歐混血種人為主體的風起云涌的獨立解放運動。一時間,出現(xiàn)了玻利瓦爾、圣馬丁、奧希金斯等一批獨立戰(zhàn)爭的英雄。經過多年的較量,西班牙殖民者以失敗而告終,南美各國在19世紀20年代紛紛獨立。正因民族遭遇,南美大多數(shù)國家的國歌歌詞中,都反映出南美人民對奴隸主的痛恨和對自由、平等、獨立的渴望。
更為有趣的是,這些戰(zhàn)火中飛出的歌,不但誕生的背景有相似之處,而且在定為國歌后的命運也有相似的經歷。在法國和中國,都有人認為國歌的歌詞已“時過境遷”,跟不上時代的潮流,于是提出更改歌詞的要求。但大多數(shù)人認為,任何一個有這樣國歌的民族都不希望忘記歷史,這些國歌歌詞使人們銘記民族革命斗爭的年代,時刻提醒人們居安思危,喚起人們的愛國心,增加國家和民族的凝聚力、自豪感,而這正是國歌的重要作用。